醫局力推智慧醫院提升效率 未來3年藍圖盼推至18間急症醫院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1/18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1/01/25 00:51

分享:

分享:

醫管局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主管張毅翔。(陳靜儀攝)

科技日新月異,今年成立30周年的醫管局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院的發展,由最初使用紙張傳遞資料,至現時多方面電子化,並增加人工智能技術分流X光肺片、機械人送餐,以提升病人安全及醫療成效。醫管局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主管張毅翔提到,未來3年藍圖是18間急症醫院都可成為智慧醫院;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則指發展智慧醫院,長遠有助解決人手和服務供求失衡問題。 

公院早年積極推動「無紙化」,現時電子病歷系統、電子派藥系統已在全港公院推行。張毅翔相信公院較早年已減去7至8成紙張,笑言「節省好多棵樹」。加入醫管局已27載的他,提到未來3年願景,指希望全港18間急症醫院的病房,都能像2017年投入運作的天水圍醫院一樣,所有病床也「電子化」,即以電子報告板取代紙本展示病人資料和維生指標,以機械人運輸床單、被褥及藥物和進行巡邏工作等,成為「智慧醫院」。

智慧病房,以電子報告板取代紙本展示病人資料和維生指標。(陳靜儀攝)

急症科專科醫生、醫管局總行政經理(醫療信息)彭育華分享說:

排版(紙本病歷)最大的問題是僅得一份,病人就診時醫護要尋找屬於他的排版,若放了在其他醫院,醫院便要聯絡該院借排版,花好多時間才可以看到病歷紀錄。相反,電子化後工作分配效率有明顯提升,同時可透過使用病人的大數據進行更多研究。

急症科專科醫生、醫管局總行政經理(醫療信息)彭育華(左)。(陳靜儀攝)

於2018年,醫管局曾一周內收到瑪麗、威爾斯及瑪嘉烈3間龍頭醫院通知,因未有察覺病人肺部X光片有陰影,導致3名有惡性腫瘤的病人延遲醫治,當時提出以AI(人工智能)技術為醫生「執漏」,於臨床應用上,會先由AI系統分流高風險和低風險的肺片,為醫生訂定閱讀的先後次序。事隔3年,張毅翔指,人工智能觀察X光片的準繩度達9成,惟技術現仍在試驗中,預計今年第二季起逐步在醫院使用。他強調,AI不會取代醫護人員,AI技術只是充當輔助角色,防止「走漏眼」。

此外,醫管局亦持續研究5G通訊在臨床上的應用,包括讓資深醫生遙距指導及監察手術,今年內會有數間醫院開始研究工作,亦會進一步加強各種機械人在公院的應用,未來會有更多公院引入機械人進行如運輸及巡邏等工作,減輕醫護等員工的工作壓力。

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亦發表網誌指,發展智慧醫院是未來最重要發展策略之一,已計劃在舊醫院規劃重建時,優先考慮加設智慧醫院的配套和網絡設備,較新的醫院亦會陸續引入更多智慧醫療設備,希望醫護人員可透過科技的協助,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,及長遠解決人手和服務供求失衡的問題。

記者:洪芷晴